跟用户说品牌,说历史,甚至情怀,其实大多数消费者都是不感冒不Care,因为历史并不能代表着当前的产品就好,但是不得不说有历史的品牌做出的产品确实在各方面都要更完善一些,因为它有着足够长的技术积淀和市场反馈来持续完善产品。
就像ThinkPadX1Carbon,这个系列已经来到了第十代,这对一个品牌的系列产品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我认为今年的X1Carbon最大改变就是性能变得更强了,9代Carbon几乎已经做到了在这个尺寸下的极致轻与极致薄,并且接口也做到了足够多。今年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它的性能最大化,从而带了实质意义上的效率提升。
设计与体验
其实从年以后,你很难在ThinkPad上看到一些大刀阔斧的改动,因为从那之后的产品研发设计由原有激进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所以你在后续产品中看到的更多是细节优化以及功能迭代改进。
比如今年X1Carbon设计方面改动最大的就是这个凸刘海设计了,可以看到这个刘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出机身外,只是上边沿做了斜切处理从而视觉上显得突出。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精准的实现单手开合,另一方面从刘海上的文字可以看到它配备了更高清的摄像头模组还兼容ComputerVision,不过这需要后续的软件更新来实现更好的应用,目前已经有的比如“检测身后目光”就非常实用。
这一代摄像头接口类型也由USB串行变更为手机上通常采用的MIPI接口,以达到高清图像需要的高带宽需求,所以理论X1Carbon在视频会议方面的体验会有明显提升。
另一大改变就是键盘了,键盘新增了气孔来辅助风扇进风,从而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当然键盘本身的手感依旧还是保持的很不错,1.5mm的键程没有缩减。虽然触控板很大,但我更多时间还是禁用触控板,保持小红点+三键的使用习惯。
外观设计的其它方面相比上一代就没有什么太大改动了,材质依旧是高强度碳纤维+镁合金组合,键盘依旧支持防泼溅设计,还有以往惯例通过的MIL-STD-H测试这些在Carbon上一个都不少。做工品质手感也让人挑不出毛病,可靠稳定发挥不出错,这也是Carbon能更新到第10代的重要原因之一了吧。
X1Carbon国内这次的屏幕可选的规格变多了:
4K级别的*LCD
2.8K级别的*新OLED
2.2K级别的*国内特供LCD
不过触屏版最终发售日期还不确定。我手中这台为2.2KLCD版本,屏幕来自友达(BQAN05.0),实测也可以做到接近%sRGB色域覆盖,亮度在nit左右,由于是雾面屏的缘故它的反射率也很低,所以可以应对大多数商务场景的使用需求。
我个人更推荐2.2K版或2.8KOLED版,这两个分辨率更加适合14寸屏幕,缩放我一般开到%或%这个级别,它们的文字细节和屏幕利用率都是最佳的,而OLED版本亮度和分辨率会更高,色彩也会更加惊艳。
在接口规格和布局方面与上一代区别不大,有两个高规格的雷电4、两个USB3.2和HDMI、NanoSIM卡插槽以及音频接口。作为商用本在现阶段来说配备USBA和HDMI是必不可少的,这也会是Carbon的一个重要卖点,不需要转接就能适合商务的多场景使用。
其实ThinkPad大多数USB-A口都支持关机给数码产品充电,但对于Carbon来说还有一个另类功能就是P-to-P2.0充电方式,一个C口适配器接电脑,另一台通过C对C连接就能实现同时充电,还可以高速传输数据,这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非常实用,想要开启的话在BISO中启用AlwaysOnUSB和ChargeinBatteryMode这两项就可以。
另一方面,我手中这台X1Carbon配备了LTE(目前所有在售版本均标配),并且随机赠送了1年流量套餐,相比到处寻找WIFI来说,自带蜂窝数据的开机即连顺滑体验非常适合差旅人事或者移动商务人群。当然,即便是购买非LTE版本,自行加装也很方便,费用相对也会更划算一些。
内部设计:
X1Carbon的结构变动不大,所以拆解与上一代相同,只需拧松底部5颗防丢螺丝就能轻松将底壳取下:
其实经常能听到一些说ThinkPad内部看着不高级不够美观,实际也确实不可否认。但你很难在其它笔记本上看到主板正反面都贴满了静电屏蔽层、很难看到风扇四周贴着黑色防尘防扰流海绵,很难看到热管和出风口位置贴有银色导热片,更难看到机身有如此多的WiFi、LTE触点,顶多就是硬盘上盖个散热铜板就了不得了,所以ThinkPad内部虽然不养眼,但更偏向于实用性。
在散热方面,X1Carbon采用双风扇单热管后出风设计,散热设计为20W,与上一代相同。每次提ThinkPad散热的时候都会提一下鹰翼风扇,因为它涵盖的技术确实要领先于对手,以往测试的表现也非常不错,所以很期待X1Carbon的表现。
在扩展性方面,我手中这台内存为板载16GLPDDR5,硬盘来自三星PM9A1,它的实测读写速度如下:
最大读在6.72G/s、最大写在4.86G/s左右,读写速率表现不错,属于PCIe4.0级别,同时硬盘的长时读写的表现也很好。
散热及噪音表现:
我手中这台X1Carbon处理器采用的是英特尔最新AlderLakeP28系列准标压处理器和英特尔锐炬Xe显卡,也有不少配置通过了英特尔EVO认证,所以我们也很好奇它的性能释放和稳定性表现。依照惯例我们先通过30次R15连续测试,看CPU的长期负载下功耗表现,通过连续跑分分析可以直观看出它的性能变化: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X1Carbon连续跑分刚开始性能处于峰值状态达到cb,这个峰值表现还是不错的,但30次后只能稳定在cb左右,相对比较中规中矩。
连续跑分的目的还是在于记录整个跑分的过程,我们也有一个独家的测试,那就是记录机器出风口的温度。你可以从下图中黄线看到在整个测试过程之中机身出风口的温度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能通过它算出来整机的散热效率K.
可以看到X1CarbonR15首次峰值功耗已经达到54W左右,后续可以稳定在26W,CPU稳定频率为2.15GHz,内部温度在91°C附近。
最终我们算出,ThinkPadX1CarbonK值达到了0.66,处于轻薄本0.5与游戏本1.5之间,这说明它的散热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
为了更好的记录键盘的表面温度和噪音情况,我们来看压力测试下温度稳定后Carbon的表现:
从记录的K值数据表来看,X1Carbon的实际功耗已经超过了散热系统设定的值,所以它的表面温度表现不太理想,这应该与我们提前拿到的是工程测试机有关,后续应该会更新Bios解决。
噪音测试的结果就要正常许多,满载时也仅达到了33.4dBA左右,相比上一代低了有3dBA,这个噪音表现也只有在比较安静的环境才能感知,所以即便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是基础轻办公使用的话,完全会忽略噪音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测试的产品还是早期工程样机,最终量产版在温控策略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理论性能及生产力:
这次X1Carbon的处理器可选规格也很多,有intel12代酷睿的U和P两个系列可选,P系列的定位可以简单理解为在H标压和U低压之间,所以它的性能要比U强一些。我手中的i7-P采用的是4P+8E12核心16线程组合,我们先通过R23看它的性能表现如何:
这一代X1Carbon相比上一代有着更高的功耗释放,所以R23成绩相比上一代表现确实更出色,单核成绩达到pst,多核也达到了pst,另两款i5-P和i5-U功耗与Carbon差不多,同时我们也简单跑了个3DMARK数据作为参考:
TypeSpy:
NightRaid:
CPUProfile:最大核心
从这里可以看到P28Xe核显相比上一代同功耗U系列表现要更出色,所以理论上对于lol、CS:GO等网游来说,都没有太大压力,流畅运行应该问题不大。当然,作为商务本最重要的还是生产力:
PCMARK10模拟的生产力环境,X1Carbon可以做到的成绩,常用基本功能、电子表格和文档以及数位内容创作相比上一代提升明显。
在Office办公场景的应用程序测试中,也能达到的成绩,细看应用程序分数可以看到不管是应用程序启动还是Excel中的复杂运算都能做到秒开秒出结果,这对办公效率和体验会有很大提升。
最让人意外的是需要更高负载的PhotoEditingBenchmark的表现,这个表现已经超越了部分有着更高功耗的i7-1H/H,这也就意味着X1Carbon可以用了应付一些不算复杂的图片编辑工作,并且效率相比上一代会有着质的提升。
而对于更高要求的PR剪辑相关内容,X1Carbon的表现就相对正常一些,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的视频裁切、加字幕等简单需求。
十年磨一剑:
还记得年那会发布的X,也就是现在X1Carbon系列的前身机型,在那个时期它被誉为“完美的笔记本电脑”,它的核心围绕的是“全功能+超轻薄”,可以看到后续的Carbon也一直遵循着这个设计理念。
今年,距离X发布已经过了14年,也是X1Carbon系列诞生的第10年,版Carbon几乎已经在14英寸同规格笔记本中将“全功能+超轻薄”这两项做到了极致,还记得我在X1Carbon的评测中写的遗憾是:温度有点保守+没有QHD级别的屏幕选择,而版将这两个问题完美解决,即便抛去后期更新Bios或让功耗稍微降低,或调解风扇转数让噪音提升一点点,就目前的数据了看都有极大的调节冗余空间。
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更换了全新的intel12代P/U平台,它的生产力表现相比上一代有着实质性提升,不仅仅是基础的Office应用,在图片编辑上的表现提升非常明显,这已经满足高性能轻薄本的大多数需求。历经10代更新,我认为X1CarbonGen10可能可以稳居年度商用PC年度旗舰之首,至于市场反馈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