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耘)
实践是生命活力与价值的核心源泉
(精英意识形态批判之一)
三、“真知”的两个内容
有些社会风气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当你猛然回头时,发现已经大相径庭了。对待“实践”的态度便是这种变化之一。
我们说实践出真知,那么什么是“真知”?我觉得“真知”包括了两个基本内容。一个是事物的本质,一个是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我们实事求是“求”的“是”就是这两个内容。下面就讲一下如何来依据“实事”去“求”那个“是”,也就是如何在实践中思考去认识“真知”。
1.摆脱自我局限,看清事物的本质
先讲一下如何看清事物的本质的问题。看不清楚事物的本质,有几个典型的现象表现。
用自己的想象去推断事实。我去年在海航工作,是王健总请我过去的。后来王健总不幸出事。网络上对王健总去世的各种阴谋论的说法,就属于这个情况。网络上这种推断非常多,与事实相去很远。很多人热衷于做这样的推断,也愿意相信这种推断。当时有人来问我王健总的事情,我说我接触过不少这样的经历过大风大浪、绝地逢生的人,他们看问题与我们不太一样,对风险、危险的感受与我们很不相同。王健总出了这个意外我能理解。我讲了一个主席曾经的经历。在西柏坡的时候,国民党得知了他住的地方,就派飞机来轰炸。当时聂荣臻要主席赶紧进防空洞,但是主席就是不动。结果聂荣臻让两个战士把他架走了。刚进防空洞,炸弹就落在了院子里。主席为什么不走呢?因为几十年的枪林弹雨走过来都没有能够伤到他,他对这种危险已经淡漠了。从心理学上来讲,那些制造与相信阴谋论的人是在用自己的逻辑去推论他人的行为。这样做既是一种心理的常规活动模式,有时也是强化、证明自己的逻辑正确的心理需求。这种做法是在不断扭曲自己对现实的认识,会让自己的认识越来越偏离真实。
在用自己的想象去推断事实中,通常会发生倒果为因、根据自己认定的结果去编织导致产生这个结果的各种原因的做法。王健总出事后很多人来问我,我后来又举了一个曾经登上珠峰的名人的例子,我问大家,如果这个人当年爬珠峰出了意外,你会觉得那是个阴谋吗?有个别的人听了我问的这个问题后说:确实我理解了你的意思,如果这个人当年出事,恐怕也会这样谣言满天飞的。他们明白很多人是以自己认定的结果去编织出让结果成立的原因。但是我问的很多人干脆地说那怎么可能是阴谋,这个人当然是自己愿意去爬。他们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倒果为因的思维模式。因为这个人没有出意外,所以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个结果,就觉得即使出了意外,他们依然不会觉得那是个阴谋。他们这样看是因为这个人出意外不是他们认定的结果。所以同一件事情,如果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很多人围绕这件事情就会有完全相悖的不同说法。倒果为因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乔布斯成功了,所以他就成了神,他做的各种事情都成为了很有道理的事情,都成了乔布斯是神的证据。形象地说,他打个喷嚏,都会有人叫好,都会有人说:你看,从他打喷嚏的声音上都能看出他是个绝世天才。这也是倒果为因,用自己认定的结果去反过来解释、定性过去发生的一切,把过去的一切都简单地解释成导致必然出现这个的结果的合理原因,从而把自己认定的结果描绘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而看不到现实的复杂性。这就严重扭曲了现实。其实这种对乔布斯的盲目崇拜对于原始创新的伤害是很大的,因为苹果手机并不是原始创新。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年前后那段时间,乔布斯是硅谷的负面典型。这个不细讲了。
更进一步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根据自己的立场与意愿去裁剪现实、编织现实:前一段有一种思潮,就是借80年代的中国来否定当下。他们把80年代的中国描绘成了自由民主的天堂。其实,80年代是改革的起步期,整个社会面临转型的各种压力与矛盾,新旧思想冲撞的很厉害。有一段时间社会治安不好,所以小平同志下了严打各种刑事犯罪的命令;还有一段时间物价飞涨,导致商店里不转的电风扇都被抢光了,有人一麻袋一麻袋往家里买食盐。各种冲突矛盾最后导致了89年的事件。这才是80年代的实际情况。当然我不是说80年代很糟糕、不是否定80年代,而是说那是社会转折期,是改革的起步期,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远非像那些人描绘的理想。改革开放是到江总书记的时候才稳定下来,社会有了一个十几年的平稳发展,百姓生活有了明显的提升。可是,那些人为了贬低当下,就把80年代中的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拿出来夸大,用这些来代替其它,把80年代编织成了理想的天堂。你不能说他们说的都是错的,因为里面有真实的成分,但是他们最后编织出来的整体图景,是严重违背真实的。这种用部分事实来编制一个整体上的谎言的做法,很有迷惑性、欺骗性。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车站候车室图片来自深圳新闻网
从上面讲的几个现象中,大家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出在了“自我”的局限之上。无非是陷于自我之中,按照个人的喜好、利益诉求以及个体的经验去看这个世界、去解释这个世界甚至编织违背真实的东西来维护自我的一些认知。而不是摆脱自我的局限去客观地分析事物。这种自我的局限有时是自己自觉的行为有意为之,有时是不自觉的,出于潜意识、下意识,出于一种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
有人说摆脱自我局限这个要求太高了。其实一点也不高。我并没有说大家要不考虑自己去做事,而是说大家在“看”世界的时候要客观,要超越自己的局限。否则,不论你是怀有什么样的目地,都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你想去抢银行,难道不是必须先把情况了解清楚再行动吗?难道可以一厢情愿看到一个银行就进去抢吗?当然超越自我去客观地看世界确实不容易,但是却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个能力,否则你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是扭曲的,甚至是虚假的。如何摆脱自我局限去看世界这个问题,我在《成长---从校园到职场》里有比较全面的讲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一下。
说看清世界的真实挺难也只是事情的一面,如果我们能够尽力摆脱自我的局限,其实还是挺容易的。下面讲几个大家比较好理解的例子,体会一下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其实没有那么难。
中美贸易战开打后,美国指责中国没有履行自己的入世承诺。很多人都跟着美国起哄,包括我在清华的许多同学、高材生。有人告诉我,美国都公布了中国的承诺,一看就知道很多条款中国没有履行。我就上网查了一下,查到了WTO前总干事拉米在年说的一段话:“总体来讲,中国兑现了入世承诺。在年加入WTO时,中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当然入世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如果中国没有遵守规则,其他成员就会把中国告上争端解决机制。这是在WTO规则范围内的。在WTO内,有一个系统可以确保每个成员国兑现自己的承诺。因此,问题不在这里。”我对那些清华的朋友讲了这段话,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自己认同的美国说法。这些人真的认为自己比拉米还了解情况?或者他们认为拉米被中国买通了?这种事情看明白有那么难吗?一个肆意践踏国际准则的国家指责中国不履行自己的承诺,竟然有那么多中国人相信,你说问题出在哪里?专业的事情尊重敬业可信的专业人士的判度,这是看明白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的原则,遵守这个原则真的不难,只要你别太自以为是。
前一段网上有一篇流传挺广的文章,说某著名企业家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投机分子。好多朋友都转给我,问我的看法。我看了觉得有点哭笑不得。这个企业家是一个公认的比较保守的人,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他自己也不避讳。在前几年的一篇文章里他自己还专门谈了在这个问题上他与任正非的差距,表示很钦佩任正非敢于冒险的精神。而投机分子,基本必然是一个冒险主义者,对不?投机是要冒风险的,不敢冒险的人,通常不会太投机。当然,敢冒险的人也未必就是投机分子。所以这样一个保守的人怎么会是他们描述的那样的机会主义者呢?投机与保守是两种互斥性很强的个性,基本不可能共存于一个人身上。想清楚这件事情很难吗?这里涉及到一个在看问题时建立完整图景的问题。而不能让信息支离破碎、零散地存在自己的大脑里。那样你就看不到事物的真实面目。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要把相关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找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样你才能看明白这个人、这件事的真实面目。这点可能有些挑战。但是不这样,你就看不明白真相,而且你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会不停地在变,在不同的时候抓住不同的局部当成整体,大脑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说到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这个建议这些年我经常讲。就是对那些网上的一些不那么严肃、作者不那么负责任的、有商业目的与背景的文字,别太当真。这些年我亲历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而网上对这些事情的描述,与真实相差很远很远。大家还是多看一些严肃的媒体、负责任的作者写的东西。微博上“公忠体国五十万”的微博里前一段写道:“看网上的各路‘专家学者’做各样分析,就像在听三六网红靠调音师修出来的歌。”这些不负责任、虚假的信息会严重误导扭曲你对世界的认识而不自知。
前一段在机场看到航空发动机的大幅照片,一个朋友问我:中国的发动机还是差的太远吧?我说这要看你怎么来看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波音飞机。它是69年首飞的。定型以后,发动机有问题飞机生产出来堆在停机坪等发动机。发动机到了却还是不过关,只好随机带一台备用发动机,就像汽车带一个备胎(见《未了的传奇—波音的故事》,航空工业出版社)。这种做法恐怕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吧?可是这就是真实的情况。所以美国当初做航空发动机也是很费劲的,它的F-15服役后经常因为发动机问题而趴窝,花了整整十年才彻底解决好发动机的问题。所以中国航空发动机花了很多年在做是很正常的,谁都要经历穿尿布的阶段。我们不能拿两个事物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放在一起作对比,就像我们不能拿小学生与大学生去做简单对比,那没有意义。
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需要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不能简单地对比、模仿。那样企业就毁了。华为现在如日中天,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但是它今天的许多做法,不是其它企业应该去模仿的。要想学习华为,应该去看它的历史,看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做了什么,为什么那么做,有哪些做法适合你的企业拿来借鉴。这就是辩证法中讲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再讲一个摆脱自我感受去看问题的故事。当年我负责神州数码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给安徽移动做全省大集中系统。全省17各地市的系统逐步迁移到我们的系统上来。迁到合肥的时候,我们的系统崩溃了。用户都急疯了。我亲临现场处理问题。当时大家都压力非常大。客户提出了一个苛刻要求:我们必须拿出万保证金,才允许我们继续做下去,否则就用别的公司换掉我们。而且客户还真的安排另外一个公司在黄山开始做。当时我的同事们都觉得要付这笔保证金。我坚决反对,没理这个要求,带领大家集中精力解决系统的问题。系统很快稳定下来了。客户继续要保证金,我坚决拒付,哪怕当时黄山已经用了别人的系统成功上线。后来我们还是做完了全省的系统,完成了任务。我为什么拒付保证金不怕客户把我们踢出去?不仅保证金一旦支付就有去无回了,而且在于我们的系统已经稳定下来了,用户没有可能冒风险把我们换掉让那个在黄山做的公司再来一遍17个地市切换的工作,因为用户没法保证对方不出现我们出现过的问题。所以我抛开自己面临的压力,客观地站在用户的角度,就能看清楚用户会怎么做。反过来,如果我因为自己做砸了,开始心虚,开始担心各种可怕的后果,我可能就判断不清楚局面,就会支付那笔保证金,而造成巨大损失。把自己摘出来,是看清事物真实面目的非常重要的前提,特别是在危机时刻。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受流行的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化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比如这些年网上流行什么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的说法。有道理吗?没道理。当年毛泽东带领革命的那批人,很多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领导穷苦大众闹革命。血统论是一种非常腐朽的观念,两千多年前咱们的祖先都喊出了:“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话,我们今天真的没有理由比他们还差劲。我们不能用类似这种简单的概念化的东西来看一个人,看这个世界。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大家或许说这么看太累了,但是不累你就看不清楚、看不明白这个世界,你就不太可能做成事情,不论你的目的是什么。
2.掌握辩证法,认识客观规律
刚才讲的是看事物的真相。下面讲客观规律的问题。什么是客观规律?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主要是一种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这些年社会上流行否认客观规律,只认利益,只认权力。很多人自以为是地不断引用西方的一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恐怕也会这样看问题的,他们会认为人与人之间也是只有利益是永恒的。我要说这些人错了,我们中华民族最高的原则是道义,我们不否认利益,我们用道义驾驭利益。道义中的“道”就代表了客观规律。
这些年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就是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对客观规律否认的结果。很多人,包括某些很高级别的人士都说当年国共之间是“两党之争”。好像当年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与现在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英国的保守党与工党的关系一样,彼此彼此半斤八两,你上我上没有本质区别。他们完全无视当年中国的真实,无视绝大多中国人民是因为被压迫走投无路才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奋起斗争的,无视是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国民党的失败,而绝非是什么胜王败寇的两党争斗。这种对客观规律的否认也弥漫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在学术界与企业,很多人不关心成果、业务的真实意义与价值,热衷于用商业包装编故事来获取个人功名的做法相当普遍。
客观规律简单地说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存在的因果互动关系。牛顿万有引力是客观规律,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只要有两个质量,它们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引力。这就是质量与引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力如何推动一个质量运动变化的因果关系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来描述的。社会领域的客观规律也是同样在描述这种因果关系,只是社会领域里的客观规律要比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世界中的规律复杂很多。我们称之为辩证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因果逻辑关系。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在于在社会领域,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复杂的多因素促成的,不是简单的单一的逻辑因果关系。
社会规律具有辩证性,它不是简单的“线性”逻辑关系,它不是因为你是红二代就一定怎么样怎么样,它不是因为你是名校毕业就一定怎么样怎么样,它更不是因为你是乔布斯所以你打的喷嚏都要比别人更加优雅。社会环境中事物之间的作用都是复杂多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一个富二代完全可能因为你所不知道的原因,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不懈奋斗者,而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辩证法的这种复杂的关系一直让很多人困惑,甚至望而生畏。我在这里做了一张图,看看是否能有助于比较简单形象地把社会领域的辩证关系表达清楚。
影响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示意图
在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有各种因素在起作用。简单地讲,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有正面的因素也有负面的因素,有显性的因素也有隐性的因素,有短期即时起作用的因素,也有长期延迟起作用的因素。有的因素是起主导作用,有的则只是次要作用。这些因素之间还会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所处的地位会随着事物的发展互相转换。所以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单一逻辑因果链,而是交织在一起的非线性多逻辑因果链的作用。
你说你能看到一个事物的正面因素也能看到负面因素,这就是辩证了吗?未必,这可能连全面看问题都还不算,因为你或许漏掉了一些重要的因素;你说你已经看到了所有的因素,这就是辩证了吗?未必,你虽然看到了所有相关因素,但是你可能依然不知道这些因素中,哪个是主要的,在起主导作用,你还没有在全面看问题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你说你也已经看明白了哪个因素在起主导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这就是辩证了吗?可能还不够,你可能并不清楚这些因素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地位的互相转化关系,这样你就还没有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所以,“辩证”与“逻辑”并不是互斥的。多重“静态线性逻辑”因果关系交织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与转化去推动事物的发展,就构成了“动态非线性辩证逻辑”因果关系。不懂线性逻辑,就不会掌握非线性的辩证逻辑;仅仅懂得线性逻辑,而不会对多重因果关系做分析,还不足以掌握非线性的辩证逻辑。
让辩证法发挥出正确认识世界的作用,也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前面讲过的摆脱自我的局限。否则,你的辩证法无非是用来维护自己偏见或利益的“诡辩法”。
你或许说这太复杂了,我还是简单些吧。对不起,世界就是这样,你掌握不了这种超越简单逻辑的辩证思考的能力,你就看不明白这个人类社会,你实现自己愿望的可能性就会很低,除非你只做纯物质性的工作,不用与人打交道。这种认识事物辩证规律的能力是在明白基本原理之后,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分析中锻炼出来的。你入门之后,一切就不一样了,对很多别人觉得复杂的事情,你可以很快拎清楚,你就能掌握社会领域中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性规律,不仅能看清当下,还能把握住未来。知难而退,你凭什么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前面讲的那些例子,其实都是用辩证的方式在分析问题。在神州数码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与项目经理座谈,有同事说:“你这么多年做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非常有挑战的事情,而且每次都做成了。这里有什么秘诀吗?”我说:“有呀,就是掌握辩证法,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结果在大家的要求下,我给他们做了五个小时的讲座:“从哲学看管理”。后来整理成五万多字的文字,比较详细地讲了如何按照辩证法去做好管理工作。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