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系列机型的液面检测故障分析及对策

1故障报警AU系列的液面检测故障根据报警大致分为下列几种情况:SampleShort(A,B,C,D,E,F,G,H,I,J)-样品短缺Sample/R1/R2/R1A/R1B/R2A/R2BProbeDetergent/W2Short(A)-针清洗剂/W2试剂短缺Sample/R1/R2/R1A/R1B/R2A/R2BProbeDetergent/W2Empty(A)-针清洗剂/W2试剂空SamplePriorDiluentShort(A)-样品预稀释液短缺SamplePriorDiluentRunOut(A,B,C,D,E,F,G)-样品预稀释液用完SamplePriorDiluentEmpty(A,B,C,D,E,F,G,H,I,J)--样品预稀释液空R1/R2/R1A/R1B/R2A/R2BReagentShort(A,B)-试剂短缺R1/R2/R1A/R1B/R2A/R2BReagentRunOut(A,B,C,D,E,F,G)-试剂用完R1/R2/R1A/R1B/R2A/R2BReagentEmpty(A,B,C,D,E,F,G,H,I,J,K)-试剂空至于代码由于各机型不同,所以这里就不再罗列。小括号内的内容是子码,根据子码判断问题具体指向,有助于快速分析。但具体还要结合现场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判断。关于子码的解释,也许在本文完成后会附在后面,如果没有时间,则下载各机型的故障代码翻译自行查找。2现象分析AU系列的液面检测故障在遗留机型(AU///5)中问题不是很多,而在8系列机型(AU///DXCAU)中问题非常严重,为此厂家不得不发布MOD(修正措施)进行弥补。发生报警后,不要着急进行处理,也不要急于分析子码判断,而是进行现象观察。根据实际的现象,大致分为下列几种:A:发生报警前,报警针臂并没有摆动到指定位置,或者摆动到指定位置并没有下降。而且不是固定位置,或者固定多个位置。属于偶发多发没有规律。这是电路或程序误判,故障点源自针臂上的液面检测板或针臂的ESD静电释放错误。B:现象与A相同,如果是报告试剂用完,或者是试剂空,而且是突发性的。也就是说同一个项目试剂在前一个标本还能正常使用,在后一个标本就是报告试剂用完或空。这是丢瓶故障,也就是试剂仓内的试剂瓶检测传感器失去了对这个试剂瓶的感应。C:发生报警前,报警针臂摆动到指定位置并下降,但并没有进入试剂或样品容器。这个典型的静电干扰,液面检测板误判了。D:发生报警前,报警针臂摆动到指定位置并下降,而且进入试剂或样品容器,但没有接触到液面。这是容器类型误判或者设置错误。E:发生报警前,报警针臂摆动到指定位置并下降,而且进入试剂或样品容器,针尖穿过液面直接扎到容器底部或将步进脉冲用完。这是容器类型误判或液面检测板故障,或者是液面检测基准错误。以上现象并不是全部,仅仅是常见的几种。3液面检测原理层面的分析生化仪的液面检测原理主要有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至于超声、压力等方法,不适用生化仪,所以这里不做讨论。电阻式目前几乎已经淘汰了,灵敏度太差,而且需要单独的一个接地针辅助。每根针都需要一个接地针,凭空增加污染点。所以出来不久就被大多数厂家废弃了。电容式采用检测静电电容的方式,灵敏度高,可靠性高,现在几乎各个厂家都采用。那么问题来了,国外生化仪四大系列(Hitachi/Roche、BeckmanCoulterAU、Siemens、Toshiba/Canon/Abbott)为什么独有AU系列这类问题多呢?其它厂家很少或几乎没有呢?这个其实跟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是整体设计,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液面检测板。Siemens的液面检测采用封装方式,防水防静电防干扰,没得修没得测,坏了就换,可靠性很高。Hitachi/Roche采用专用的电容检测芯片组QT系列,配合场效应管和内置触发器与提拉电阻的光电耦合器作为输出,可靠性极高。Toshiba/Canon/Abbott机型与Hitachi/Roche类似。而AU系列,采用的是普通的放大器和比较器元件,使用普通光电耦合器作为输出。而且这种设计的输出信号通过引线到达后续处理线路板时,信号会收到干扰。这是存在问题的第一点。电容式液面检测,虽然声称可以单电极测试。但实际上需要一个接地作为参考。这个接地需要尽可能的与检测点接近,这个检测点就是针尖,虽然针很长,但接触液面只有针尖那一段。所以在Hitachi/Roche以及Toshiba/Canon/Abbott机型中的针是双电极。针体本身是一个电极,针体外部上半部分套有两层绝缘热缩管,中间夹有一根地线,距离针尖很近。而AU系列,光杆一根针,没有参考地线。而且针体很长,宛若一根巨大的天线招摇过市,不干扰它才怪。这是存在问题的第二点。电容式液面检测在流程上一般是这样的:针臂在吸取前现在各自的冲洗池进行冲洗,清洗干净的针进行液面基准自动校正,获得一个基准电压。然后针臂摆动到指定位置,根据识别或设置的容器高度或者根据上一次吸取后的液面高度开始下降,在指定的范围内开启液面检测。也就是说在针尖到容器底部的整个下降过程中,不会全程开启液面检测,干扰太大,很容易误判,只是在接近容器或进入容器后才开启液面检测。开启检测后,随着针尖的下降,接触到液面后电路发生反转,然后停止下降。根据吸取量的不同,开始跟随下降并吸取液体。这个过程中,液面检测依然有效。在吸取的过程中如果反转信号消失,会报告样品试剂不足,甚至有的机型会直接报告气泡。因为气泡可以被液面检测电路检测到,但在跟随下降吸取时,气泡会破裂,检测信号消失。根据吸取量吸取后,针臂上升,这个过程液面检测仍然开启。由于针内吸取了非基准(去离子水)液体,所以此时的电压很高,所以一般的干扰不会受到影响。上升的过程中一旦检测信号消失或者再次反转,会报告错误,意味着密封不好吸取的液体滴落,或者干脆没有吸到指定的液体。这个步骤都正常后,液面检测关闭,针臂移动到反应杯进行分配,然后回到冲洗池进行冲洗。再次开启液面检测,重新进行基准校正。每次吸取后进行自动基准校正,不是每个机型都有的设计。但是基准都有。一般将干净的样品针至于冲洗池上方的空气中,针内充满去离子水时的状态作为基准,记录一个电压。当接触到液面后,电压会提升,这个提升越高,效果越好,越不容易受到干扰。这个与液体成分粘度无关,仅与电容有关。测试方法一般是在指定的容器内装入死腔量的去离子水,接触液面后的电压比基准电压高出0.5V以上,一般是0.6-0.8V左右,有的电路设计可以提高到1.5V或以上。而一般空气中的静电很难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但是,局部的聚集静电影响非常大,例如试剂仓内、针臂检测板的狭小空间内。虽然设计如此,但实际测量起来非常困难。因为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不可避免的人体会靠近或接触针臂,这会对液面检测信号造成极大的干扰,根本测不准。而且就算采取措施进行了测量,也无法进行调整,只能更换检测板。基准电压会有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很窄。超过这个范围电路不起作用或者干脆开启就是反转信号,这也就是针臂没有摆动或下降就报错的原因。当然这与程序设计和报警设计有关。没有摆动或下降就检测到液面,只能说明液面检测开启时机不正确,电机丢步检测不完善,等等。触发信号也会有一个上限,否则会造成电路饱和,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很少有设计成简单的电压增加,这样会导致开启检测全程都是一个状态,要么判断为检测到液面,要么没有检测到液面。要注意的是,样品、试剂针臂上的液面检测板不相同,频率不同。如果相同的话,两个针臂同时下降吸取液体会导致干扰,所以只能从频率上区分,防止干扰。只要存在可以同时下降吸取的针臂,液面检测板都不相同。在程序流程设计以及报警设计方面,AU系列无疑是欠缺的。而在基准的检测方面,也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这是存在问题的第三点。4液面检测故障的可能原因4.1水质问题:水质不合格,会导致基准过高。4.2脱气单元问题:脱气单元脱气效果不好,会导致针内的脱气水含有气泡,而气泡会影响基准。4.3针脏或附着问题:针脏、附着或者堵塞,同样会导致基准过高。4.4湿度问题:不仅仅是指实验室的湿度,还泛指仪器内部,特别是针臂、试剂仓、轨道样品盘处的局部湿度。湿度过低,空气过于干燥,会导致静电大量聚集,直接导致基准或者检测开启时受到干扰。而且适合的湿度会降低灰尘的悬浮。这就是原来AU的代理商遇到此类问题都会让实验室加湿,而且效果明显的主要原因。当然湿度过大也不好,AU机型要求40-80%RH,根据经验达到60%RH左右是最佳状态。4.5液面检测板问题:不仅仅是针臂上的前置放大板,还包括后续的电路板。其它机型这个后续板一般都是在卡笼内的数字板,兼顾其它功能。而AU则是单独的一块液面检测处理板。4.6针臂头的静电聚集或管路接头液体渗漏问题:静电聚集有时候跟湿度没什么关系,因为前放板狭小的空间可能会导致不受湿度的影响。还有一点就是针臂的花键轴内部穿有管路和信号线,不断的摆动会导致磨损和产生静电,这个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液体渗漏、滴落、注射器或管路密封不佳、针堵塞都会导致液面检测问题。4.7设计问题:电路设计和程序设计不做任何考虑。固然存在缺陷,但毕竟在新装机时可以保证一段时间的正常运行,所以不做考虑,也无能为力。有这能力都可以自己设计一套系统了。4.8试剂仓问题:试剂仓过于干燥,会导致静电聚集。试剂仓存在大量的冷凝水存留,也会影响液面检测。试剂盘由于试剂瓶的试剂污染,也会影响液面检测。有些实验室的试剂仓简直惨不忍睹,腌臜窝囊。4.9试剂瓶问题:试剂瓶过于透明,导致瓶探测传感器穿透试剂瓶而没有形成足够的反射,从而导致误判试剂瓶不存在,报告试剂用完或空。试剂装载过多,试剂盘正反转时导致液体晃动,产生泡沫,也会导致瓶探测传感器误判或针液面检测误判。厂家对此有一个解决方案,出售不透光的反光贴纸,贴敷在试剂瓶的瓶肩处,也就是瓶探测传感器的光束照射位置,形成反光。屏蔽可能存在的液体过多或晃动产生的泡沫,从而解决丢瓶问题。还有的试剂瓶购买时没有选择正确的瓶类型,导致瓶口过高,摩擦试剂仓盖,形成碎末和静电。还有的是试剂瓶设置错误,默认的ml试剂瓶,装入了15ml试剂瓶,连续分配时,倒计数为零,从而认为是用完或空。4.10针臂问题:花键轴润滑脂过多,或者旧脂结块,会导致灰尘杂物附着,产生聚集静电。管线摩擦产生磨损和静电。4.11样品传送问题:AU系列样品传送机构包括急诊仓和轨道。这两个部分本身很少出现静电干扰,因为都带有消除静电的静电刷。除非静电刷太脏、异物灰尘附着导致失灵。一般拆卸清洗装回即可,自来水冲洗甩干就行了,没什么可注意的。刷毛掉光了,换就是了,不贵。4.12样品容器问题:AU系列支持样品容器类型为日立杯、ACA短试管、75和mm试管以及试管内嵌套日立杯。不合格高度的试管和微量杯、子弹头离心管都不会被识别,相反会导致误判。样品容器的识别是依靠上下排列的五个光电传感器完成的,当样品架通过传感器时自动识别每个试管位置的容器高度,这个数据通知系统为后续的样品采集提供依据。图1样品容器识别示意图根据图1,当只有最下面的传感器检测到信号时,系统认为样品容器为日立杯或ACA管。采样时样品针下降到杯口时打开液面检测,在到达死腔量之前,只要检测到液面就会停止,并跟随吸取。如果到达死腔量位置没有检测到液面,会报告样品空。如果检测到液面,吸取时反转,说明吸空了,或吸取到了气泡,会报告样品短缺。当下面四个传感器检测到信号,系统认为是mm的试管,液面检测开启和死腔量的高度数据库会自动提供。以前有过很多案例,mm的试管其实高度只有94mm,系统误认为是75mm嵌套日立杯,开启检测的位置和死腔量高度全部误判,没有接触到液面就报告错误。还要说明的是微量杯和子探头离心管不会被正确的识别,会导致误判甚至撞针。微量杯和日立杯的区别是杯沿很低,几乎没有杯沿。所以正好躲开了传感器的检测。而子探头离心管很难定位,口沿也很低,杯盖还有撞针的可能。所以误判后会触碰离心管底部,发生撞针。严重的甚至会扎透离心管。4.13定位问题:各针与各容器的定位必须准确,偏离中心位置会发生撞针,与容器壁过于接近,会导致干扰发生,从而误判。5对策5.1基本对策可靠接地:这一条虽然简单,但不好判断。接地可靠与否只能通过接地电阻测试仪进行,非常不好操作。一般来说只要机壳可靠连接到配电盘的接地线,没有接头,没有锈蚀,就可以认为是合格的。接地可靠是实验室必备的条件,本身就该他们保证,而不是装机人员保证。所谓零地电压是伪命题,感应电无效,不要再闹笑话探讨可能性了,没有什么零地电压的说法。保证湿度在60%RH±10%RH。确认水质小于1us/cm。确认脱气装置可靠。确认针尖干净无附着腐蚀,针内没有堵塞,管路、注射器没有泄漏。确认试剂仓和试剂盘清洁,无冷凝水聚集或冻结。确认消除静电刷干净清洁无杂物灰尘附着。确保使用准确合格的样品和试剂容器。并确保容器内的液体没有泡沫,瓶口杯口没有气泡或挂液。确保机械定位准确。检查或更换液面检测板,排除检测板故障。确认试剂瓶装载液体容量合适,瓶检测传感器灵敏度正确,试剂瓶合格。以上对策处理后,进行下列对策考量。5.2厂家对策:厂家陆续发布过三个以上的MOD,针对不同的机型。这里只选择其中的三个描述。针臂头和花键轴连接处的管线套管:如图2箭头处所示,此处本身有套管将管道和信号线保护,并用一个扎线固定。厂家MOD是增加一个扎线,两个扎线紧密结合,针臂摆动时减少与套管或内部管线的摩擦。图2针臂套管扎线添加处花键轴下部管线的布置:如图3所示,将左图的原来的管线布局修正为右图的管线布局。图3管线布局修正实际上证明,以上两种修正适用范围很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试剂仓内屏蔽与接地:这是年发布的MOD。厂家提供带有不干胶的金属箔,贴敷在试剂仓内壁和底部,翻边固定在试剂仓沿并接地。同时试剂盘对应接地螺丝位置使用金属连接,保证试剂仓盖与试剂仓接地可靠。这里附上几张图片,足以说明,所以不做解释。请查看原文。图4试剂仓盖的金属连接请查看原文。图5金属箔的试剂仓内壁贴敷请查看原文。图6金属箔的试剂仓底部贴敷图7金属箔翻边接地这个MOD针对试剂仓问题非常有效,但对其它问题无能为力。5.3工程师对策:在遗留机盛行的年代,液面检测问题也是很多的。而且都可以判断为静电聚集。所以在加湿不便的情况下,很多工程师采用了挂接ESD消除静电带的方法。车用的ESD静电带目前已经没什么人会销售了,因为被证明对汽车的静电消除无用,反而会增加隐患。不过对于AU系列遗留机型的静电聚集非常有效,ESD静电带一端连接针臂或试剂盘金属部件,另一端连接地线即可。不过这种方式对8系列机型效果乏善可陈,目前已经没人在用,只能从淘汰下来的遗留机型中看到一点儿端倪。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与厂家的金属箔贴敷类似,只不过没有厂家做的那么好。有的使用铜箔,但这个容易生锈。有的采用烧烤用的锡箔纸,采用双面胶贴敷,效果也不错。还有人使用62硅锰钢制作成金属刷,安装在试剂仓内壁和试剂盘之间。这种材料就是钟表游丝的材料,弹性非常好。稍微定型后,试剂盘旋转,弹簧片摩擦试剂瓶,通过连接在弹簧片上的地线消除静电。不过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金属疲劳不可避免,几个月就变形没有弹性。还有人说使用静电刷,但内壁和盘之间的间隙装不下这个东西,除非找到更小的。离子风机:离子风机的原理采用高压施加到两个极为接近的电极上,高压拉弧放电电离空气,电离后的离子电荷与静电电荷中和,从而消除静电。在Hitachi/Roche机型中,老式的模块机,在ISE模块吸取位置前部就有离子风机,消除样品架和样品容器中可能存在的静电,防止样品针误判。而在//c/c中,离子风机安装在顶仓横梁上,风口朝向试剂盘和四个试剂针,实际上也能兼顾的两个样品针和采样轨道。采用离子风机我最早是在年,这台机器当初已经使用两年,到年报废,再也没有出现过液面检测故障。但中间更换过三次离子风机,坏掉了。国外的同行有人说从年就开始采用了。我这边也不过只有三家。不是原厂标配的东西,本能的抵触毫无办法。没有特别的推广,仅在我能控制的范围呢进行。离子风机可以直接放置在仪器上不碍事的地方,风口朝向试剂盘、试剂样品针臂和轨道,或者吊装在上盖横梁上,风口朝下。需要外接单独的交流电源,自带开关可以关闭打开。当然也可以使用多个风机,毕竟不贵。离子风机的维护非常重要,由于电离空气,会有大量的灰尘和悬浮颗粒聚集,风扇和电极非常脏,需要定期清理。由于带有风扇,无论是否电离都会将灰尘吹向仪器上表面,台面也会很脏,也需要经常擦拭。离子风机或者称为离子风扇几乎都是工业级的,民用不会有这玩意,所以产品质量还是有所保证。在很多工厂的车间和实验室的门口都会见到这玩意儿,当然人家的很大,常年自动感应开启。小型离子风机的价格从1百多到1千多不等,贵些的质量较好,使用寿命也较长。下图是在淘宝上随便找的一个离子风机图片,并非有意推荐。请查看原文。图8离子风机图片离子风机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静电聚集问题。但不能防止检测板损坏,传感器脏,以及定位不准。清洁维护时一定将风机断电,毕竟内部高压,小心为妙。6其它6.1有人问既然厂家知道这个缺陷,而且前后发布了多个MOD修正,为什么不彻底解决呢?这种事情要从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这种大型企业不是两三个人就能决定的。需要收集信息,评估问题指向和解决方法,然后提出修改建议。接下来就是从市场和成本考虑了,这些东西鼓捣完就要好几年。其次液面检测故障并非占全部故障的大头,甚至连零头都算不上,是否值得引起重视还是一回事。还有就是产品延续问题,修改针结构、检测板、试剂仓等结构,就不是AU了,而是一个新的机型。这些修改是否会带来不可预见的更大的潜在问题,也还是需要评估。所以,MOD修正方案往往是没有改动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的,加个线夹,换个布线方向,贴敷金属箔等等,各个厂家都是如此。当然也有大动作的,换齿轮、轴承,但仅仅是操作麻烦,并不影响结构。6.2还有人问这些设备都通过很多认证,例如UL、CE等,这些认证都包含了严格的EMI、EMC、ESD检测,为什么还会如此呢?这是对这些认证有误区。这些认证首要一条就是保证机械电子设备不会伤害人类,不会造成电磁辐射导致其它周边电子设备出现故障。例如不能漏电伤人,不能被击穿发生火灾爆炸,不能干扰心脏起搏器这样的随身生命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转。至于外界的电磁干扰是否影响仪器本身不在考虑的重点,偶发性的问题也无法检测到。至于结果准确与否也不是人家所考虑的,市场会自然淘汰掉。就像药监局批复的药品许可一样,安全是第一位的,疗效有就行了,没人买自然就被淘汰了,所以吃了就痊愈或者包治百病的药是不存在的。更何况液面检测问题不会影响结果,因为就没有结果或有报警旗标等提示,结果就不能发出,不会影响诊断。这个时候就体现出维修的价值来了,维护保养维修,修好与否是另一回事,不行就换人。换人多了就是疑难杂症,每个大夫都不可能治愈所有病症不是?!6.3有人愿意比较,人家Hitachi为什么不这样,Toshiba也没有?记住,不要比较、不要计较、不要睡觉。有些事情不是马后炮能解决的,也不是想当然就能控制的。各大厂家精巧的设计非常多,但为什么不将所有优点都整合在一台机器上呢?放弃这个想法吧,国内很多厂家都有这个念头,整合到一起的结果就是有多远扔多远。举一个例子,Toshiba的机型将针内壁冲洗的脱气水波纹泵中富余的液体通过试剂仓排空,每次洗针都会有一部分液体流向试剂仓。解决了排空问题,还防止试剂仓冷凝冻结,更消除了仓内静电。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液体是没办法存积静电的。7故障子码解释7.1SampleShort(A,B,C,D,E,F,G,H,I,J)-样品短缺A表示项目名称AST、TG等。B表示样品架类型,1是常规架,2是急诊架,3是校准架,4是质控架,5是试剂空白架,6是保留,7是重测架,8是STAT优先急诊架。此处如果识别错误,则是轨道装载处的架识别传感器或架磁铁出现问题。C表示架ID,也就是架条码,是条码阅读器扫描的结果。D表示样品容器位置,样品架1-10号位。E表示样品编号,手工输入或者自动顺延的数字。F表示样品ID,是条码阅读器扫描的试管条码。G表示详细的错误信息。1是针下降后没有检测到液面,2是检测到液面跟随下降时反转,气泡或已到达死腔量。3是吸取样品后信号反转,吸空了。4是吸取样品后瞬间没有检测到液面,可能是泡沫所致。5是吸取后针上升,但还是检测到液面。此时应该离开液面,那么就是没有离开,或者液面探测就是错误的,配合观察判断。6是针下降准备吸取样品时撞针,可能定位不准,可能试管类型识别错误或不标准的样品容器。H表示样品针从上端下降到死腔量的剩余步进脉冲数。整个行程大约几千个脉冲,如果所有报警都是剩余脉冲数几千,说明针臂根本没有下降而导致误判。可能是静电聚集,也可能是丢步机械故障。如果剩余脉冲数为0或几十个,说明针已经下降,到达死腔量前没有检测到液面。I表示针检测到液面后下探的步进脉冲数,一般都是几十个。J表示样品容器类型。1是日立杯,2是75mm试管,3是75mm试管+日立杯,4是mm试管,5是mm试管+日立杯。如果判断错误,检查容器是否标准,清理五个传感器。AU还有K,表示样品针信息,1是内圈样品针,B是外圈样品针。7.2Sample/R1/R2/R1A/R1B/R2A/R2BProbeDetergent/W2Short(A)-针清洗剂/W2试剂短缺以及Sample/R1/R2/R1A/R1B/R2A/R2BProbeDetergent/W2Empty(A)-针清洗剂/W2试剂空A表示针下在板清洗剂类型,1表示清洗剂1,一般是稀释碱液,2是清洗剂2,一般是稀释酸液。AU的表示是1是内圈针清洗剂1,2是内圈针清洗剂2,3是外圈针清洗剂1,4是外圈针清洗剂2。7.3SamplePriorDiluentShort(A)-样品预稀释液短缺A表示样品稀释液位于R1试剂仓的哪个位置。7.4SamplePriorDiluentRunOut(A,B,C,D,E,F,G)-样品预稀释液用完A表示项目名称。B表示稀释液在R1试剂仓的位置。C表示样品架类型。D表示样品ID。E表示样品容器位置。F表示样品编号。G表示样品ID。7.5SamplePriorDiluentEmpty(A,B,C,D,E,F,G,H,I,J)--样品预稀释液空与7.1完全相同。7.6R1/R2/R1A/R1B/R2A/R2BReagentShort(A,B)-试剂短缺A表示项目名称。B表示试剂瓶位置。单独出现这个故障,一般是真的试剂不足。或者试剂瓶规格错误导致误判。跟静电关系不大。7.7R1/R2/R1A/R1B/R2A/R2BReagentRunOut(A,B,C,D,E,F,G)-试剂用完A表示项目名称。B表示试剂仓的位置。C表示样品架类型。D表示样品ID。E表示样品容器位置。F表示样品编号。G表示样品ID。这个错误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大多与丢瓶有关。7.8R1/R2/R1A/R1B/R2A/R2BReagentEmpty(A,B,C,D,E,F,G,H,I,J,K)-试剂空A表示项目名称。B表示试剂仓的位置。C表示样品架类型。D表示样品ID。E表示样品容器位置。F表示样品编号。G表示样品ID。H表示详细错误信息。1是针下降后没有检测到液面,2是检测到液面跟随下降时反转,气泡或已到达死腔量。3是吸取试剂后信号反转,吸空了。4是吸取试剂后瞬间没有检测到液面,可能是泡沫所致。5是吸取后针上升,但还是检测到液面。此时应该离开液面,那么就是没有离开,或者液面探测就是错误的,配合观察判断。6是针下降准备吸取试剂时撞针,可能定位不准,可能使用了不标准的试剂瓶。I表示针从上端下降到死腔量的剩余步进脉冲数。整个行程大约几千个脉冲,如果所有报警都是剩余脉冲数几千,说明针臂根本没有下降而导致误判。可能是静电聚集,也可能是丢步机械故障。如果剩余脉冲数为0或几十个,说明针已经下降,到达死腔量前没有检测到液面。J表示针检测到液面后下探的步进脉冲数,一般都是几十个。K表示试剂瓶类型。1是30ml瓶,2是40ml瓶,3是60ml瓶,4是80ml瓶,5是15ml瓶,6是ml瓶,7是ml瓶,8是ml瓶。如果显示错误,检查试剂瓶类型输入是否正确,是否使用了正确的试剂瓶。AU还有L,表示试剂针信息,1是内圈试剂针,B是外圈试剂针。

郑振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