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滨州市委宣传部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卫生健康工作情况。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东,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魏振民,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景华,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市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梅生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聚焦主责主业,聚焦改革攻坚,聚焦群众关切,实施了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截至年年底,滨州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5岁,较年增加2.04岁;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年的7.29/10万、3.99‰、4.91‰降至年的零死亡、1.69‰、2.66‰。各项健康指标全面优化,健康滨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大发展、实现了大跨越。
一、健康滨州建设开启新征程。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制定出台《“健康滨州”规划纲要》,启动健康滨州行动(-年),实施健康知识普及等15项专项行动。将健康滨州建设与健康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健康滨州行动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焕发新机、健康宜居环境加快改善,国家卫生乡镇达到35个,省级卫生村庄达到个,实现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健康促进县区全覆盖;滨州连续29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城市名片”,并被全国爱卫办命名为“年度各省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把深化医改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强力落实,医院综合改革、县域医共体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新突破。医疗机构内在活力有效释放,群众看病就医经济负担持续降低,城乡卫生均等化同质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组建运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5个,覆盖89家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医共体均达到国家紧密型评判标准。三医联动改革成效显现,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年的43%降至年的25.86%,医院住院医保实际报销增至61.32%。医院改革先后2次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先后2次承办全省医共体建设现场会,医共体改革经验做法入选省委典型改革案例。
三、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跃上新台阶。通过开展“党建+健康”先锋行动、医疗服务品质提升工程等,群众卫生健康满意度与获得感持续提升。截至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分别达到个、3.07万人、2.67万张,较年增长53.2%、51.2%、48.3%;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从年的2.16人、2.04人,提高到年的3.24人、3.45人。总投资36.73亿元的“三院”项目全部启用。全市建设4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5处,医院实现县市区全覆盖;%、42.22%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省、市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分别建成42个、个。年,我市成为全省3个汇集省级区域医疗、公卫应急救援和中医医疗“三大中心”的城市之一。
四、公共卫生保障水平实现新跨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由年的25元提高到84元,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7.67%、78.92%、75.58%,基本公卫项目服务绩效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二。深化医防融合进程,成为全省首批“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市,23.5万名“三高”患者得到规范化干预。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集中推进、防疫能力显著增强,法定传染病始终保持低流行态势,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万和0.46/10万以下。面对新冠疫情防控,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切实担负起“主力军、先锋队、排头兵”的政治责任,持续提升防控能力,适时优化防控措施,保持了疫情总体平稳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力推动中医药发展。“中医日间病房”等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全面推开。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水平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90处国医堂(中医馆)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新增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医院成功医院,先后获批国家级中医医师规培基地、医院、首批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六、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保障开创新局面。针对老年人,着力推进健康老龄化,为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实现县市区政府统保全覆盖;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实现市县全覆盖,医养结合机构达到24家,床位达张;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92.35%,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占比达89.92%。针对妇女儿童,免费“两癌”筛查覆盖农村和城市低保适龄妇女,累计惠及逾百万人次;实施“六免三救助”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基本服务免费制度,年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产前筛查率、新生儿“四病”筛查率分别达98.6%、92.4%、%。全面实施三孩政策,全面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全市托育服务机构达家,托位数个,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3.96个。深入推进计生协会改革,被确定为全国地方计生协改革试点市,改革经验获中国计生协推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担当。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深入开展“党建+健康”先锋行动,树立“1+3”工作思路,统筹做好党建引领与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奋力开启卫生健康事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是聚焦党建引领,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全面领导。在全系统“党建+健康”先锋行动上持续发力,通过构建实施医疗机构支部建设与业务发展“七个结合”运行机制、贴心服务“七个一”活动、“七件实事送健康”实践活动,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聚焦疫情防控,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推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三是聚焦安全生产,全力护航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采取网格化管理、风险分级管控、隐患量化赋分及与绩效考核挂钩等措施,抓好日常管理和督导检查,致力构建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新生态。
四是聚焦重点工作,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品质提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工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与满意度。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嘹亮号角。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实干开创滨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以实绩交出滨州人民民生幸福的“健康答卷”。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魏振民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市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品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市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新时期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着力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品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
一是建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全市各级积极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先后实施了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系列强基工程。年起实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改善提升乡村两级医疗服务能力,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达标率%,稳居全省第一位;推荐标准达标率42.22%,跃居全省第二位。建成医院20家,较全省提前1年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实现全覆盖。筑牢村级服务网底,建成中心村卫生室96处,省级、市级、县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42处、处、处,中心村卫生室全部配备血液分析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为家一体化村卫生室配备智慧随访和康复理疗设备,配备率全省第一,群众基层就医更加放心便捷。
二是强机制,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活力。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89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共体,推行人事、财务、业务、绩效一体化管理,基层诊疗占比提高到68.69%,居全省第二位,基层医务人员和基层就医群众享受更大实惠与福祉。建立人才下沉基层长效机制,年起在全省首个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活动,累计选派“业务院长”名、“名誉村医”名、“学科帮扶团队”88个,对基层机构开展“组团式”帮扶,建成特色科室42个、名医基层工作室42个,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更加“触手可及”。实施基层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基层医疗机构在编率提高到91.5%,每万名居民拥有合格全科医生6.29名,居全省第一位。连续4年实施人才强基项目,培养医防融合、中西医结合的基层复合型人才,乡医中专科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占比达65.36%,居全省前列。
三是优服务,群众健康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规范高效。基本公卫项目由9大类22项扩展到12大类49项,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万份,建档率达到90%,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率在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3次获得国家和省专项表彰奖励,累计获得奖励资金万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年起全市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对常驻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服务指导,5年来签约内容和服务方式不断优化升级,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个,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超过省定要求达到46.08%,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应签尽签。创新开展基层医防融合慢病管理。被列为全省第一批“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市,促进三高六病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全市纳入“三高共管”患者数量达到23.5万人。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景华回答记者提问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滨州市在不断改善就医体验、提升就医满意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滨州市卫生健康系统围绕“走在前、开新局”及“八个品质”提升,聚力实施“党建+健康”先锋行动及医疗卫生服务“品质提升工程”,着力打造高品质医疗服务,有效推动群众满意度提升。
一是实施“党建+健康”先锋行动,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强堡垒,用“七个结合”深化融合。医院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重点加快党建+业务七个融合发展:支部建设与科室建设相结合、行政后勤与业务科室支部工作相结合、院领导参加支部生活与联系人才相结合、科室业务管理与发挥支部作用相结合、医院评审巡查相结合、党员创先争优与解决群众困难相结合、持续提升改进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以党建引领带动业务提升,大大提升了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优服务,“七个一”温暖人心。一个护卡包、一张明白纸、一个回形针、一张宣教单、一张服药卡、一个资料袋、一个摆药盒,以“七个一”贴心服务“小切口”推动医疗服务品质“大提升”。办实事,“七件实事送健康”。实施看病就医大回访行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行动、慢病患者用药便民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妇幼健康行动、“银龄安康工程”宣传行动和教您学急救行动7件实事,聚焦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办实事、解难题、暖民心。
二是实施品质提升工程,持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暖心就医”“放心就医”“安心就医”“减少就医”四大品质提升工程,围绕提升服务态度、优化就医流程、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医患沟通、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医德医风等方面,推行60项措施。截至目前,21家医院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惠民措施,累计受益患者9万人次,累计减免费用50.84万元。22家医院开展午间、夜间“错时门诊”,累计受益患者4万人次。医院全部实现预约诊疗,设立“门诊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部开展“院内送餐”服务。医院入口安检设施设备、人员配备规范,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医院全部设置投诉管理办公室,投诉反馈率达%。严格贯彻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行风建设教育覆盖率达%。
三是区域医疗水平跨越提升,不断增进为民健康福祉。我市成为全省第3家汇聚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区域中心、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三大中心的地级市之一。医院西院区、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三院”项目年内全部启用,增加医疗床位张。实施临床专科能力“腾飞计划”,3年建设个左右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立42个“名医基层工作室”,3年内实现基层机构全覆盖。建设“互联网+医疗影像云”便民平台,医共体内群众跨院区调阅医疗影像更加方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让更多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在加快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方面滨州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
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出台一系列得力政策扶持中医药发展壮大,取得初步成效。在加快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群众获得感方面,我们主要探索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高层次谋划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内容,市和县(区)均成立了市、县县(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一把手”抓中医药的良好格局。年10月,市委市政府顶格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高层次谋划、高规格部署、高标准推进中医药工作,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滨发〔〕15号),推出6项硬核措施,强力推动中医药发展。滨州市政府与滨州医学院签订协议,在市级层面率先开展院校合作、中西医协同发展模式。
二是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医院18家,医院1家、医院7家,实现医院县域全覆盖,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规范设置中医临床科室,9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国医堂(中医馆)全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6%以上的村卫生室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遴选建设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处,每处配备6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均能提供4种以上中医技术手法服务,打造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村级版”。全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较好满足辖区内群众中医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需求。
三是持续提升中医诊疗能力。医院引领作用,医院、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等重点项目先后落户医院,获上级扶持资金1.05亿元。医院新院建设项目作为市政府“交钥匙工程”,总投资9亿元,设置床位张,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年10月顺利搬迁启用。医院新院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开放床位张,于年11月完成搬迁。医院新建康复理疗服务楼,建筑面积平方米,于年初投入使用。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目前已封顶。注重人才培养,全市目前共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国家级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2名,省级名中医10人,省级基层名中医33人。市、医院创建8个国家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四是全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坚持中医药事业、产业一体推进,加速构建融合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医药产业加速发展,既有西王、天顺、悦翔等众多医药领域老牌“专精特新”企业,又有愉悦、科伦、邹平新医药产业园等产业新兴动能,医养健康产业已成为滨州五大优势产业之一。统筹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药颗粒、中医药饮片采购,引进一批中医药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落户滨州。提升中医药种植基地水平,依托邹平市、惠民县、开发区、高新区94公里沿黄中草药种植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把中医药元素与乡村振兴、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五是积极拓宽中医药文化传播。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处、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建设单位4处。省级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2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44个。市级中医药博物馆(苑)2处:依托医院,打造市级中医药文化博物苑;依托欣悦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建设滨州市中医药博物馆。县级博物馆1处,博兴县中医药文化馆展馆面积余平方米,是集中医药教育与科普为一体的专业性展览馆,收藏中医药文物余件,中药标本0余种。成立滨州黄河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滨州市黄河中医药文化与传承研究。创刊《滨州黄河中医药》杂志,成为中医界信息沟通与经验交流的平台,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建设。每年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中医药文化进乡村活动等专项宣传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市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梅生回答记者提问
随着生育政策不断调整完善,滨州市母婴安全形势如何?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母婴安全责任重大,牵动千家万户。随着生育政策的优化完善,我市35岁以上高龄产妇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年达到22.3%,较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提高了12.3个百分点。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居高不下,发生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母婴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市将保障母婴安全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启动实施母婴安全、健康儿童两个行动计划和提升计划,推动妊娠风险防范、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死亡个案报告、约谈通报“五项制度”落实,医院12家,全市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年的7.29/10万、3.99‰、4.91‰降至年的零死亡、1.69‰、2.66‰,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已降至我市历史最优水平。
一是关口前移强化生育全程服务。组建人优生优育健康普及专家库,线上线下开展“家庭健康大讲堂”场,“优生优育知识进万家”巡讲活动覆盖城乡。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孕妇学校和空中课堂,健康教育贯穿备孕、生育、养育全过程,孕产妇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基本形成。
二是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全市建立起覆盖城乡,涵盖孕前、孕期和新生儿各阶段的“六免三救助”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基本服务免费制度,婚前医学检查、叶酸补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新生儿四种遗传代谢病筛查等越来越多的项目实现免费。8县市区全部实现婚姻登记与婚检、孕前优生、叶酸“一站式”服务模式,让群众进一个门、办好多件事。全市共设有11家产前筛查机构、3家产前诊断机构,通过对筛查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诊断,避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
三是对孕产妇按照风险程度实行“绿、黄、橙、紫、红”五色专案管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高危孕产妇追踪随访机制,年专案管理实施以来共有例“红色”、12例“橙色”孕产妇得到有效随访、孕期保健和转诊救治,其中“红色”高危孕产妇纳入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专案管理,确保每一位重点孕产妇享受到全程服务和管理。
四是持续推进危重救治网络建设。目前,已建成“1+3+6”省、市、县三级一体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实现县域全覆盖,设有危重孕产妇抢救床位34张、NICU床位张,滨医附院获批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采取“分片包干”策略,3个市级救治中心与8个县市区分片对接,带动对口县市区的危急重症救治工作,全天候、无条件接受和安排会诊、抢救、转诊和住院救治。建立助产机构、储血点与血站联动机制,孕产妇救治、用血、转运等重点环节得以保障。市县均建立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负责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协调工作机制,组建区域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确保危重情况发生时,多部门紧急联动、集中优质救治资源坚决守牢母婴安全底线。